当清明撞上复活节,东西方“死亡观”大不同
当清明撞上复活节
每年春分后,中国有一节日叫清明,西方有一节日叫复活,相差无几日。像今年这样,两节正好在同一天,却也少见。但其实也没什么,因为大多数人要么知清明而不知复活,要么知复活而不知清明,总之就是各过各的。
也就像我们这些身处海外的华人,少时随父母清明祭扫,现在随儿女复活寻蛋,两节并立的日子,骨子里的华夏基因、身处之地的西方文化,突然狭路相逢,碰撞出一点感概罢了。
为什么今年会出现在同一天
两个节日其实都是以春分为基点。清明是春分之后的节气,和春分相差15天,多数在4月5日或者前后一天。复活节的定义略复杂,是春分后的月圆日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,日相、月相夹杂着来。估计大多数人从没搞清楚过到底是哪一天,反正跟着当地的公众假期来就行。
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概,主要中国的节日大多遵月相(农历),比如春节、中秋、重阳,每一年都不是固定日期;而西方的节日大多遵日相(公历),几月几号,或者某个月的第几个周日,都很清晰。到了清明节、复活节,倒是反过来了。
东方的”向死而生” vs 西方的“向生而死”
中国人对死亡的理解是空,是寂灭,是回归天地——“人死如灯灭”、“死后原知万事空”。正因如此,中华文化更重视的是“身前身后名”,推崇的是“舍生取义”、“向死而生”。儒家重葬礼,重祭祀,与其说是在告慰死者,不如说是向生者展示死后的待遇。清明,也是一样。所以,清明的调性是郑重、严肃的。复活节则不同。
复活节其实由两部分组成。周五(Good Friday)是纪念耶稣身负全人类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,周日(Easter Sunday)则是庆祝耶稣死后复活。耶稣的“向生而死”,重新定义了死亡——死亡可以战胜,人死可以复活、获得永生。这就是西方人的生死观,或者说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世界的生死观。所以复活节的基调是凯旋、庆祝,也就可以理解了。
什么是真正的双语人才
在这清明、复活同天的日子,可以选择肃穆,也可以选择欢庆,但真正的双语人才,可以理解对方的肃穆或欢乐。我们来自海外,更懂海外,以培养这样的双语人才为己任。
我们有常年生活在中国的英文老师,有常年在海外的中文老师,因为我们坚信,只有双语人才能教育出真正的双语人才。
阅读原文,了解课程详情